《MR.HUA创业手记》新书上市

书总算是出来了,出版社的马编辑说一般他们书出来都是印5000册,我拍了桌子说5000册不够,你至少弄1万册,很快就会卖光。他们信我了,真印了1万册。我心虚了,万一没卖光我岂不是颜面大丢?仔细想想也不会,我们米课学员每三人购买1本也能给抢光呀!突然感觉卖一本书比卖一套课还兴奋,我是没救了。

本书已在当当网,卓越亚马逊,京东正式发售。

买一本的是朋友,买三本是兄弟,买五本是真粉,买十本的是父母,就是这么个理,哈!

书是写什么的?简单的说这本书完整记载了2002-2015年我的创业历程,有得有失,没做保留。截取书中前言部分供参考:

前言

2011年的某一天,我突然心血来潮想把自己过往创业的经历记录下来,将来老了可以自娱自乐或者给孩子看看当年父辈是如何打拼的,于是我开始在福步论坛连载自己的创业历程。没想到这一写就是四年时间,更没想到我的帖子会有超过200万的点击量。中国海关出版社的马编辑2013年找到我,希望能把这些内容出版成书,最初我是很犹豫的,毕竟我的这个长帖除了故事内容本身可以看看之外,措辞和文字压根儿达不到出书的水准,可在马编辑长达两年多的联系和鼓励下,我最终答应厚着脸皮发行此书。

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完整整地记录了我的创业生涯,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变迁的社会环境下发现机会、创造价值。我希望这本书能给还在奋斗中的年轻人一点鼓励和启发,谁没有年轻过,谁没有平庸过呢?我依然记得在国外最艰苦的时候,我和老婆住在一个几平方米的房间里,两人睡一张儿童单人床,后来实在太挤了才买了一张双人床,可房间里只够放下那张床,连桌子都放不下。

最初的创业动机就是为了生存,改变生活状态,2002年那会儿我刚好18岁,不会去考虑什么商业模式、成长性,只要能赚钱的生意我就会去做,在那个阶段执行比思考更重要,凭18岁的小孩的阅历能思考出什么东西?执行力和不知天高地厚就是年轻人闯出一番天地的核心因素,我很庆幸我当时两者都具备了,所以在别的留学生玩耍的时候,我已经开始倒卖汽车、碟片给他们,甚至做起了二房东,这就是我初入商海做的事情,以倒卖产品来赚取差价,商业中最原始最简单但最有效的模式。

能够生存之后人才会去求变,我的第一桶金是2005年通过把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卖到新西兰获得的。21岁的时候我抓住了这个机会,赚到了数百万元人民币,那会儿就是40多岁的成年人都拿不出这么多的现金。于是,我立马轻飘飘有种翻身农奴的错觉,觉得自己无所不能,甚至看不上实业,因而种下祸根。

2006年股市火热,股神满天飞,我刚入市两个月就赚了100多万元,这还不是股神吗?我的生意已是暴利,可资本市场更加暴利,年轻气盛的我把所有可以投资的现金全部入市,结果亏损达到70%以上,现金全部套住。

股市亏损之后,我所有的资产都无法折现,几套没还完贷款的房子,被深度套住的股票。这是一段最黑暗的时光,我深度地检讨自己,内心有些恐惧和彷徨。我知道很多人在这个阶段是很难翻身的,机会不会一直眷顾我,自己赚钱的时代是否过去了?在国内如何从头开始?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。幸运的是我调整好了心态,从打工开始,到再次创业,用了两年时间恢复了元气,并获得了超额的回报。

2011年我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,一个是留在新西兰稳定地发展下去,但新西兰只有400万人口,而其中10万人以上都在我们这里购买过产品,这是2.5%的人口比率,我面对生意利润极好但是增长几乎为零的局面。另一个是回国创业,我选择了后者。

经过这三年多的努力,从最初在我家书房开始创业到现在团队已经超过40人,营收从第一年几百万元到如今一年数千万元,我们创造的“米课”“猿课”品牌也深入外贸人的心里。今天我创业的动力不再是生存下去,也不是赚一点儿钱,而是能做成一件听起来还挺酷的事情。

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没有隐藏那些导致成功或者失败的细节,我就是一个普通人,我也犯低级错误,我也白日做梦去炒股致富,我也勤奋努力,我也敢于抓住机会。在这本书里我原原本本地尽可能细致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和想法,如果说这本书里某些文字或者经历能够帮助到某些人,那么这本书的发行也算有点价值。

人的一生有不同的阶段,只有经历了回头看才更具意义,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,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仔细研究故事中的每一个转折点,无论是从成功走向失败,还是失败走向成功,这个中间的转折点我做错了什么事情,做对了什么事情,只有带着思考去阅读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附京东购买链接http://item.jd.com/11782038.html

上一篇:
下一篇:
分享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Author:MRHUA (Mr.Hua's Google+)
版权属于: 米课外贸培训
版权所有,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。


如果你喜欢Mr.Hua的文章和视频教程,强烈建议订阅我们的半月刊(请使用常用信箱):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创业故事.